方案介紹
「喪偶者哀傷輔導協助方案」為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,協助喪偶者找到與失落哀傷共存的方式,進而重拾對未來生活的希望。此方案自民國109年起由「財團法人至誠社會服務基金會」(以下簡稱「本會」)與「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」(以下簡稱「一葉蘭」)共同合作,提供需要哀傷輔導服務的喪偶者,在情緒上能獲得支持,以協助其重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壓力。
哀傷輔導的功能:
喪偶,除了親密關係的失落,亦同時面臨其他生活層面的變動, 往往需要經歷一段時間調整生活步調與心情。根據 Homles & Rahe 所研究的「社會再適應量表」,成人生活事件中以配偶死亡為最大壓力事件, 台灣也曾將「社會再適應量表」修訂後施測,發現國人的壓力事件中,也以配偶死亡居壓力首位,可見配偶死亡的經驗不論中外,都是人類生活經驗中最大的壓力事件。一葉蘭在服務喪偶者的經驗中也發現,喪偶者在喪偶後易形成消極的生活態度,對於生活缺少活力、動力及興趣,加上過度在意外界的眼光、缺乏社會正向的支持,進而自我封閉與社會疏離。
有明顯悲傷情緒之喪偶個案在遇及其他失落事件發生時,更容易受到影響,陷入情緒低落狀態,亦可能引發強烈的情緒波動。在哀傷境遇中,若有人能夠扮演傾聽者、支持者、引導者及資源提供者的角色,定期關懷、陪伴喪偶者,使其在情緒上較為穩定,並獲得心理支持,則可協助當事人重新面對和因應生活中各種面向的問題與壓力。

服務內容摘要:

此服務方案,由一葉蘭為第一線收案單位,本會為後援單位。當喪偶者來到一葉蘭,自覺有需求或經社工員評估後,認為需要提供哀傷輔導服務者,將轉介具備哀傷輔導專業之心理師或社工師,藉由諮商會談或參與成長團體的方式協助個案一同走過悲傷。

各年度方案

個案故事

本會所公布個案故事之當事人均使用化名,其基本資料亦經變更。

故事一

肯定自己、相信自己,找到療癒力量

一、身心/家庭狀況
小蘭與案夫育有 1 女 1 子,案夫於 2 年前罹癌往生,現案女就讀大學,案子則剛上高一;小蘭原與案夫共同經營小店面,在案夫罹癌後便一肩扛起店面經營,在照顧案夫、叛逆期案子教養以及店面經營間忙碌不已。由於婆家極為重男輕女,因此小蘭與婆家間滿是衝突,案女十分懂事,無需小蘭操心,並可協助小蘭與案子及案婆家溝通。案子則在案夫往生後便開始出現偏差行為,甚至擅自休學逃家讓小蘭憂心不已。
二、問題及困境
案夫罹癌後,案婆婆拒絕面對案夫的嚴峻病況,在知道小蘭試著與案子女討論案夫可能往生的相關議題後,對小蘭更加不滿,並禁止提及案夫可能往生之事實。而案夫往生後,案婆婆將小蘭及其子女驅逐出家族LINE群組,之後雖有將案子女重新加入家族群組,但依舊將小蘭排斥在外,讓小蘭不知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案子女左右為難。而案子的偏差行為在案婆婆的溺愛下日益嚴重,令小蘭陷入教養困境;為了能多將心力放在案子身上,小蘭於今年結束了店面營業,改至診所打工,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教養案子。

 

 

三、介入後的改變
透過本方案所提供之諮商會談服務和其他各種相關活動,小蘭能夠有機會好好檢視自我狀態,從中看見了自己與原生家庭的糾葛,並梳理自己與婆家間的衝突,在社工的陪伴下,慢慢找到一些跟原生家庭以及婆家的相處方式,以緩和衝突。在案子的部分,也緩步調整教養方式,並在社工協助下,當案子再次出現偏差行為時,小蘭不再像過往那樣無助、毫無頭緒,而是可以穩住自己,好好與案子溝通,不再是彼此間尖銳的衝突,使案子願意回到學校上課。
四、第一線服務者的觀察
小蘭最開始來求助時,身心狀態都非常低落,因為原生家庭以及婆家一直以來都否定小蘭的能力和努力,使她懷疑是否真的是因為自己很糟糕,才讓案子於案夫往生後出現偏差行為,並對案夫往生、原生家庭及婆家感到悲傷、無奈、無能為力以及憤怒。
服務過程中透過一次次的會談、活動方案、協助與陪伴,社工看見了小蘭的改變,她開始可以肯定自己,相信自己的能力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, 並開始有能力可以面對自己的哀傷,正面處理與原生家庭及婆家的衝突,逐步走向穩定。

故事二

走向療癒、走向健康,擺脫孤軍奮鬥的陰霾

一、身心/家庭狀況

文華跟太太沒有孩子,他們原本就希望結婚後,不要有小孩來叨擾,想開心地過兩人世界。天曉得,心愛的太太在那天昏倒後,就再也沒有醒來。喪妻後,文華在工作上脾氣變得異常暴躁,時常與同事起正面衝突, 人際關係也因喪妻後,幾乎不再跟親友往來。夜晚變得輾轉難眠,經常借酒澆愁,把自己的身體喝出毛病來,飲食變得相當不正常,身形也逐漸消瘦。他已經完全不知道,多活一天的意義是什麼!

二、問題及困境

文華有一天主動打電話給一葉蘭,電話裡頭的他十分憤怒,他認為這世界根本沒人懂他的感受,他是天下最孤苦無依的人,最懂他的太太已經離世了,再也沒有像他太太一樣的人了。社工告訴他:「沒錯,現階段的你認為再也沒有像你太太一樣的人了,但在一葉蘭,有許多跟你有同樣感受的人。」

 

 


三、介入後的改變

文華經社工的邀請來到一葉蘭與志工會談,後續轉介給心理師。文華透過深度會談,看見自己與太太的依附關係,也看見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思考模式,於是有機會逐漸釐清各種阻礙他療癒的坎,在這段失落的歷程中,他藉由哀傷輔導獲得療癒。文華在一葉蘭聽到許多相同境遇的故事,也遇到同齡的喪偶者,認為自己並不是像剛開始認為的,只有一個人在孤軍奮鬥。 經過一葉蘭志工的自身經驗分享,文華決定去醫院求診,讓自己好睡一點,也願意把飲食調整得更為正常,使自己有體力。

四、第一線服務者的觀察

協助喪偶者認識、瞭解失去伴侶後的失落與哀傷,進而找到與哀傷共存的方法。除了哀傷的心境,喪偶者的人際互動可能面臨重大困境,例如身分的轉換、人我互動、人際排擠等,也可能因為失落而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。文華從一個憤怒的求助者逐漸變得會自嘲、能夠談笑,願意鬆動自己,並主動地改變以往的思考模式,讓人覺得此方案的安排十分值得。